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简介

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是2005年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在河南大学设立的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0年中心为了构建文理交叉、多学科整合的开放性研究平台,依托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了区域经济研究所、工业化与社会转型研究所、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和中原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研究所。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4名,其中,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河南省特聘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25名、教授27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6名。现任中心主任为李二玲教授。

中心以地理学为牵头学科,通过整合经济、文学、历史、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优势学科,重点研究中国尤其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形成了农户地理与农区发展、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城市群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中原文化与民族经济、金融地理与区域发展五个特色研究方向,推出了一系列高层次研究成果。比如,李小建教授长期进行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理论探索,建立了中国的公司地理学、开拓了农户地理研究、发展了经济地理学微观研究方向,提出了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理论;乔家君教授从专业村集聚的过程、机理和模式出发提出空间界面理论;李二玲教授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研究的“5C”框架和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与创新发展的“四阶段模型(农业产业集聚-专业村镇-产业集群-乡村创新极)”,提出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理论,并呼吁推广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集群”模式 ;这些成果对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理论建设和国际学术界关于农区发展的研究做出贡献,也为中国广大农区产业集群培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苗长虹教授提出学习场和学习型产业区理论为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指导城市群和不同类型新产业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技术学习、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秦耀辰教授提出低碳经济与区域系统模型为区域可持续性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其“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学科的整合与创新”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心的青年新秀在文化地理和金融地理方面也做出突出成果。如艾少伟教授研究区域民族经济活动的文化根植性,其主编的《民族地理丛书•河南回族》、《民族地理丛书•民国报刊河南回族史料辑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彭宝玉、赵建吉教授等分析银行业空间组织与国家金融地理格局演变,为区域金融集聚如郑州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还有一批青年才俊如吴娜琳、翟彬、张鹏岩、丁志伟、张丽君、吴乐、别乾龙等博士在上述五大特色研究方向上各有建树。2010年以来,中心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SCI、SCI、CSSCI和CSCD源期刊收录论文达610余篇,在“三报一刊”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教材5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项目4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7项,地方或企业委托规划项目60余项,获批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获批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6项。

中心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重点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需求,中心研究人员深度参与了河南省一系列重大战略谋划和研究工作。从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规划论证和专题研究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建议获批和建设,从郑汴一体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论证到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规划模拟系统的设计和研发,从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河南问题到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论证,积极研究并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新型高端智库的作用。

面向“十四五”,中心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国际前沿理论研究,扎根社会服务实践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应有的贡献。